安徽是內地產棉大省,如今棉花種植大多集中在望江、宿松、無為和東至等幾個重點棉區。過幾天棉農就要人工制缽了,離棉種下地也只有一個月時間,棉農現在都在想些什么呢?
一是每畝棉花補貼有多少?
老徐是無為縣湯溝鎮棉農,有六十多歲了,種了一輩子棉花。近些年籽棉價格低,種棉不劃算,棉花越種越少。幸虧有國家發的種棉補貼,不然老本都不保。據說今年內地種棉補貼和新疆差不多,老徐想知道是真是假。他說,如果真能和新疆價格一樣就多種幾畝棉花。
二是棉花賣給誰?
年過半百的姜大嫂是東至縣青山鄉人,她家的籽棉都拉到附近小廠去賣。外傳今年棉花只能賣到大廠,賣給小廠就沒得補貼。她家周邊原先是有2個大廠,可現在連機械都賣了。她擔心到時棉花賣給誰,總不能拉到二十多公里以外的大廠賣吧。如果賣給棉販子,那棉花補貼還能有嗎?
三是補貼能不能直接補給棉農?
四十好幾的大汪是望江縣楊灣鎮人,2018年春節后因照顧老人沒有去外地打工,而在家種棉。除了種自家的棉田外還租了左右鄰居不少地。2018年的種棉補貼是去年底發放的,那時才知道租別人家的地有口頭協議不行,要獲得合法經營權才能享受種棉補貼,大汪有苦說不出,補貼沒拿到,心里涼颼颼的。聽說今年只要把籽棉賣到大廠去再憑交售憑證就可以直接拿到棉補,大汪很高興,希望今年真的能這樣做。
四是棉花補貼能不能向種棉大戶傾斜?
而立之年的小朱是宿松縣復興鎮種棉大戶,年紀輕、頭腦靈活。通過機械直播、無人機噴藥等棉花機械化生產技術應用,種棉的面積逐年增加,最近兩年都在200畝左右。他在和鄰縣的種棉大戶交流時得知鄰縣對種棉大戶在補貼上給予了照顧,每畝種棉補貼要比散戶高100多塊錢。小朱很是羨慕,他想內地棉花種植終究要向規?;?、機械化發展,棉花補貼只有向大戶傾斜,大戶們種棉的積極性就高,內地的棉花面積也才能穩住。
其實這不僅僅是這幾個縣、幾位棉農的想法,而是內地大多數棉農的想法,很有普遍性。說來說去,無外乎是棉農想今年國家能給內地種棉農民有個好的補貼政策,讓內地棉農種棉有收益,并讓農民早知道、也好早安排。